? 早教的用处大不大,出主要还是得看父母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联合国大会指出每个孩子都毫无例外地应该拥有一个最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孩子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也说明了我国古代就已经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证明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由此看来幼儿早期教育在一个人生的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目前,0-3岁早期教育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年轻家长们教育理念的更新,受社会竞争加剧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影响,,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幼儿时期各种能力习惯的学习对后续发展的重要性,我国0-3岁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认同和追捧。
早教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于是家长给孩子选择一些早教班,是否上了早教班,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在亲子园里我们发现家长对早教的认识和教养的行为时存在误区。早期教育工作者应正确指导家长,使其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和形成科学适当的教养行为习惯。
一,家长在早期教育观念上存在的误区
1)狭隘的早教观:早教课只是教孩子
大部分家长以为,亲子园早教课就是孩子跟着老师学东西,与家长无关。其实,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和把握宝宝的敏感期,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增进亲子感情等等。早教课,教的是家长,不只是孩子!
2)错误的责任观:早期教育是亲子园老师的事
有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的责任全部寄托在早教课的老师身上,以为早教课的老师就像幼儿园老师或者小学老师一样,教书育人。
其实,早教课的老师,主要是示范和引导,帮助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游戏。但是,早教课上老师分享的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亲子园记得,回家就忘记,造成亲子园早教+家庭早教=0。
年轻的家长因工作繁忙,亲子园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来陪孩子参加早教课陪读是常态,反正有老师在。这都是不对的,最好由父母亲自陪伴孩子参加早教班,才能起到家长和幼儿共同受益的教育目的。
3)单一的智能观:早教课能让孩子更聪明
只要上了早教课,我的孩子就会更聪明,就比其他孩子强有的家长把上早教当成是一种潮流一种形式。其实,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培养神童,早教教育的内容包括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集体环境、交往机会,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促进孩子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
4)拔苗助长的学习观:早教=早学习
家长都知道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开发非常重要,却简单地把读写算的训练等同于孩子的智能开发喜欢用会认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诗、会数几个数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
早教课并不是让宝宝来学习知识的。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生动有趣,让宝宝学的开心,在游戏中提高宝宝的独立性、想像力、记忆力、专注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二、家长早期教育教养行为的误区
1)包办代替型
亲子园里音乐节奏体验时,孩子们五指抓握摇铃和老师起敲击节奏,老师提示家长轻蔽宝宝的背把节奏传递给宝宝,洛洛张大眼睛,仔细的看着老师、认真的倾听着音乐但手上的摇铃却安静的握着,妈妈说:来,宝宝,使劲敲跟着老师使劲敲。边说边握着宝宝的手用力的有表情的敲了起来。老师示意家长让宝宝自己来,妈妈不乐意了:他不动我来帮助他。结果洛洛把摇铃扔掉让妈妈自娱自乐家长没有认真的观察孩子,不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认为孩子必须跟着老师一起做,忽视了孩子正在倾听和观察低估了孩子的潜能。家长应耐心等待、观察分析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试一试,不要期望孩子很快就能掌握这些技能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练习,要给予孩子支持,而不是急于求成的包办代替。
2)放任旁观型
交了钱,孩子就是来玩的,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活动中家长参与意识不强,任由孩子自己玩。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活动时聊家常,认为孩子有老师指导就行了,不需要家长的帮助,在活动中,有的孩子总对老师手中的玩具感兴趣,他们往往在老师做操作示范时,就冲上去抓,而家长却置身事外,放任旁观。
0-3岁的孩子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家长需要及时地给予指导与帮助,但由于家长对早期教育及我们的亲子活动缺乏正确认识,也就谈不上给予孩子必要的辅导。
3)官目攀比型
孩子们正在做敲敞乐的工作,一岁七个月的瑞瑞很认真地蔽着,但由于小手控制不住,老是敲到玩具的边儿上、珠子一颗也没有敲进洞洞里,爸爸看到旁边的小朋友已经敲了好几颗,终于忍不住:你怎么这么笨,看看人家,这么点事情都做不好。
瑞瑞将小木槌一扔,抱起旁边小朋友的玩具跑开了,爸爸尷尬的追过去,边追边骂:这熊孩子、太不听话了,你看人家小朋友多乖。
家长往往容易忽视孩子在各方面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我们家长不从孩子的智能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而是去横向去和别的孩子比较,会使孩子丧失独立承担困难
与挫折的机会。不当的期望与要求会给孩子压力。只有把自己的期望放下,节奏慢下来,观察孩子的长处,鼓励、支持他,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4)过度溺爱型
一岁八个月的圆圆第一次上亲子园,对亲子园的玩具很好奇,小摧车推一推,扔在旁边就走开,彩虹套塔玩一玩放在地上又去拿铃鼓,看到乐乐在玩嵌板,又去抢乐乐手里的嵌板,奶奶在圆圆后面跟着,孩子要什么就拿什么,玩具洒地也不管,抢不到嵌板,奶奶帮他拿。
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事物,这是孩子的思维特征,他们一般只会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而圆圆奶奶事事没有原则的满足孩子所有需要,就像母鸡爱小鸡,不让他受任何委屈。
家长是孩子同伴交往的管理者而不是保护者,不能代替孩子解决人际冲突。我们可以让家长多为孩子创设与周边朋友交往的机会,并帮助其习得必要交往语言。需要别人手中的玩具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孩了与朋友商量:给我玩玩好吗,或等小朋友不玩时再玩,给接子练习分享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
三、针对亲子园家长早教观念和教养行为的误区,我们在活动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指导
1)在集体指导、小组指导活动中帮助家长形成较为恰当的教育指导行为
亲子园集中教学活动中早教老师应以家长为教育重点,精心安排设计多种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家长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的形成。
在每个活动前,向家长介绍活动对孩子发展的作用,并将活动或游戏的玩法及家长对孩子活动的指导要点,用简明的语言有序的动作示范、讲解给家长,让家长头脑清晰地参与活动,与孩子、教师有效互动。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是亲子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在亲子活动中有的孩子不愿参与、有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等、有的孩子不按要求活动,家长面对这些情况,十分着急。针对家长在教养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帮助家长分析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让他们正确看待孩子独特的表现。
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动都具有发展的意义,选择适宜的教养方式,引导家长从关注自己转变为关注孩子,从关注孩子获得知识转变为获得知识以外吏长远的兴趣与潜力的发展。
2)邀请专家开展早教专业讲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选择亲子园家长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
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教养理念。帮助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对科学育儿的认识,促进家长教养行为的形成,让更多的家长有科学育儿的意识和愿望。通过早教知识宜传,家长能及时了解03岁婴幼儿早教的动态、正确的教育方法、丰富的教育经验等,有助于家长对亲子园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加的理解、认同和效仿。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理念。
3)创设宽松的沙龙研讨、微信讨论组等形式,让家长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寻求适宜的教育方法
收集了解家长的教育困惑、教育需求以及现行家庭中存在的教育资源现状,每周开展一个专题讨论。
家长在讨论过程中会去学习体会其他家长科学优秀的教养方法。教师根据家长时论的内容的结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把正确的教养方式方法分享给大家。
4)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亲子游戏定期开展主题游戏活
游戏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亲子园定期开度主题亲游戏活动。选择简单易行、教育价值高、家长能随时随地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对家长示范。
比如,嬰幼儿撕纸游戏家长在纸上画出若干条直线,指导孩子沿直线将纸撕成面条状,可以锻炼孩子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以及左右手的协调能力:猜一猜游戏-让孩子大声说出家中某一种物品的名称,并指导孩子给它贴上文字标签,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并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包饺子游戏孩子洗完澡后用粗细不同的浴包亵并按摩,训练孩子的触觉敏感等。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顺应孩子爱游戏的天性,在有限的亲子时间和空间里,就地取材开展各种亲子游戏。亲子游戏的最好教具是父母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的玩具,没必要非得买高档玩具。
在孩子03岁这段最为重要的时期,亲子教育成为了关键。
对于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家长和教师承担着教育重责。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要及时为孩子的成长设计方案,让他们从生命的开始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为其将来一生的发展莫定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有歪歪兔早教小编整理,歪歪兔聚焦于0-12岁儿童关键期教育产品研发与销售。产品所塑造的歪歪兔形象以积极、健康、乐观、活泼的性格特征为千万用户熟知。
按照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规律,专注0-12岁儿童成长型教育产品研发,致力于帮助中国新一代父母培养高情商智慧宝宝,让父母读懂孩子,让孩子成就自己。
文章热门推荐:-
27个月宝宝怎么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