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究竟有什么用?

2020-01-15 17:32

  “放下!看这个有什么用?能学到什么知识?”在书市上,兔小编曾经听到一位妈妈这样数落自己的女儿,此时小女孩正抱着一本“芭比贴纸童话”,听到妈妈这样说,小女孩怯生生地放下了这本书,拿起了旁边的“汽车认知大全”,但能看出来,她并不愿意。

  此外,兔小编注意到,现在有一种声音在呼吁让孩子远离“童话”——一些家长(尤其是爸爸)认为,公主、皇冠、漂亮的衣服这些东西会腐蚀孩子(尤其是女孩)的心灵,还有一些家长(多数是妈妈)认为,童话会让孩子固执地相信善良、相信恶有恶报,长大后变傻,被欺负,不如让孩子学些知识。的确,就像在电影《灰姑娘》中,观众们更喜欢“坏后妈”的角色,认为她有能力、有自我、懂得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从这一点来看,许多童话似乎都有些落伍。

  但童话难道没有价值了吗?No!

  童话价值一:用简单的方式解释世界,补充内心的安全感

  人们在遇见难以理解的事时常常内心不安,于是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获得简单的解释,同时获得安全感——就像古人用“雷公”、“电母”、“龙王”来解释天气的变化。不仅中国的民间故事,西方的童话也是如此——年轻男子在追求女性时遇到的各种障碍都被简化为挡在骑士面前的巨龙,人性中恶的一面被简化成“巫婆”形象……童话(或民间传说)虽然看起来不着边际,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们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根源——因为不管是童话还是民间传说,最终都是大人编的。

  但有些家长觉得,直接让孩子通过科普读物来了解世界不好吗?歪歪兔的育儿老师们真的曾经遇到这么一位小朋友,他五岁了,言必谈喷气式飞机的组成与原理,却一个童话故事都没有听过。难道他懂得喷气式飞机的原理吗?未必,他只是将书本上的字“鹦鹉学舌地”背下来了。我们难道可以说他真的懂得了这些知识吗?就像一个笑话里所说:直接吃第三个馒头是吃不饱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需要渐进和积累,绕过童话直接接受知识,就是一种“揠苗助长”。

  童话价值二: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孩子形成优良品质

  刚才我们提到过,童话是一种对事物的高度形象化解释,通常用比喻、夸张、联想的方式来解释人们遇到的各种现象。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童话(当然前提是精品)更加适合中国的儿童,不会出现经典童话中“三观不适”的现象,因为这些童话解决的都是当代中国儿童的问题,迎合的都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就像在《独立成长童话》中,天空之城的孩子们翅膀颜色不同恰似现实世界中孩子取得的不同的成绩,“见习花精灵”小暖的花名册更像是教科书上让孩子头晕脑胀的知识点,而“拖拖拉拉国”给孩子展现了一个“所有国民都拖拉磨蹭”的世界,在人类看来十分胆小的小妖怪回到自己的国度就变成了“和人类交朋友”的大英雄。直到孩子长大,在遇到类似的场景时会心一笑,“笑对挫折”、“有序学习”、“勤快不磨蹭、”“多角度看问题”已经深深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个人品质的一部分了。

  童话价值三:用最直接的方式培养想象力,丰富孩子的内心

  人直到长大才能体会到想象力的可贵——知识还可以慢慢学,想象力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出现了。而童话恰恰提供了这种“想象力”的空间——在童话世界里,有钓流星的月亮精灵,有要通过“职称考核”的小女巫,有敏感多疑的小羊卷卷和马虎大条的大狗先生,有经常变错魔术而大受欢迎的马里虎先生……

  充满想象力的人往往是有趣而内心光明的,他可能在误把盐放成糖时会心一笑,自我解嘲地说“撒盐的那一刻马里虎附体”;也可能在面对“职场斗争”时淡定处置,因为“捉弄别人的坏女巫最终会被圣水喷得落荒而逃”……还有,谁说想象出来的东西不能变成现实呢?“千里眼”和“顺风耳”如果不是真的,那qq视频功能又是什么呢?

  童话价值四:给孩子的心中种下一束光明

  这就回到我们刚才的话题——童话是用来解释这个世界的。世界如此复杂,你的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关键就在于:你给他展现出来怎样的世界。

  好童话是属于所有年龄阶段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经典”。或许,等待救赎的公主故事的确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但智慧、善良与美好不会过时,因为心中的光明只能从小培养。只有心中充满了光明,即使孩子独自行走在黑暗中,也不会迷路。而种下这种光明的种子,正是童话。等到孩子真正长大那一天,他将感谢他所看过的所有童话,也会感谢你为他心中种下的光明。因为正是这种光明,支持着他独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