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磨磨蹭蹭 歪歪兔育儿老师帮你支招

2019-09-27 16:45 来源歪歪兔

  之前和一位家长沟通关于孩子拖拉磨蹭的问题,我们几乎讨论了几个月。

  那位爸爸有一个自己的时间表,几点陪孩子阅读,几点陪孩子玩游戏,几点洗漱,几点上床,全部在时间表上体现,他也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这样来。可孩子却永远都不按照他的计划来,而他就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努力,然后就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催促:起床要催,洗漱要催,睡觉要催......任何事情都要催。

  结果两个人都精疲力尽。

  事实上,我们期待孩子快一点,是期待孩子快点成长好符合我们的期待,或者期待孩子可以和我们统一步调。我们难以放下焦虑慢下来,所以,我们催着孩子快一点。

  如果你能够慢下来,享受食物的味道,也许你也就不会觉得孩子太慢了;如果今天你不着急去上班,也许孩子起床发呆,或者拖拉着不愿意穿衣服,你也就不会那么愤怒;如果你不着急刷碗,也许孩子吃饭慢点也没什么。

  我们总期待孩子能够和我们统一步调,我们也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快点成长。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总是忍不住不断地催促孩子“走快点、走快点”,甚至忘记了我们被催促时的感受。

  我们也忘记了他们的腿比我们的要短很多,我们向前跨一步,他们要小跑三步才跟得上我们。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秩序,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不是孩子的错。

  我们所谓的“拖拉”也许只是因为孩子没有时间概念。

  大多数孩子在两岁半之前都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他们活在当下——看到什么,就玩什么,乐在其中。所以当家长急急忙忙要带孩子出门的时候,好不容易把孩子带到门口,孩子看到鞋架又开始捣腾鞋架,丝毫没有“着急”的表现。

  两岁半之后,孩子们才开始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感知时间”。他们慢慢开始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慢慢开始喜欢听过去的事情,慢慢开始感知原来我读两本故事书,是妈妈说的“十分钟”等等。

  大多数孩子在7岁之后,才能够真正分得清楚时间,前提是前期家长没有打断了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如果家长总是催促孩子,打断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就无法得到发展,需要在后续的成长中弥补。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到小学之后容易出现写作业拖拖拉拉的情况。正是因为前期的催促,打断了他们对时间的感知,也无法发展出合理调整时间的能力。

  除此之外,催促还有很多的弊端——

  No.1 催促容易让孩子过分依赖

  如果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家长催促,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习得习惯,孩子容易过分依赖。因为她们知道反正妈妈会来催我的,等她来催我的时候,我再去做吧。妈妈会为这件事负责,那我就不必对自己负责。

  No.2 催促容易让人马虎

  在催促之下,孩子们会着急完成要求。他们难以平静下来思考,总是马马虎虎的完成“任务”。做任何事情都流于表面,无法深刻思考、无法抵达事情本质,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太成功。

  No.3 催促容易让人反叛

  家长反复催促,孩子感觉到巨大压力时,孩子就会开始反叛。

  No.4 催促容易让人焦虑

  不断地催促,其实就是不断催眠孩子“你现在还不够好”。很多人容易无意识地陷入焦虑,认为自己现在还不够好,要特别特别努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一个没有标准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的“更好的自己”,我们无法享受当下。无法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无法享受美食的味道。就算不断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被焦虑分心,难以完全投入。

  所以不断告诉自己“慢下来”,管住自己不要催促孩子。

  请记住,催促无法达到你的目的,家长越催,孩子越慢,问题越多。

  而且真正的自律,也绝不是催促形成的。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去了解孩子拖拉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是因为孩子在抵抗你的催促,还是因为孩子本身抵触这件事情?这些才是问题的本质,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当然如果是家长着急,需要孩子配合的话,请告诉孩子“妈妈非常着急”、“爸爸赶时间”,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快点”。

  在孩子3岁之前,家长懂得控制自己不去催促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秩序,在适宜的时间给孩子适宜的引导,孩子会一直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后期也自然能够发展自己的时间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