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培养哪些好习惯?

2021-10-26 18:17 来源网络
?26个月宝宝语言能力培养
  2~3岁幼儿生活上已经逐渐开始独立,作为家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下面就随歪歪兔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要培养他独立生活的习惯,不依赖母亲。

  孩子如不送托儿所,白天跟着母亲或家里其他人后面转,家里的人总认为他还年幼无知,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这年龄已开始感觉自我的存在,也同时产生自立的思想,有基础进行独立生活习惯的培养。

  首先培养他独自玩(如搭积木、摺纸、玩水)。他可以看得到母亲,如果发生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招呼,母亲也可以看到孩子,防止独自玩时发生意外。独自玩的时间可安排在吃点心或三餐之前,一方面让他知道独玩之后可以得到奖励(吃点心),另外玩累了可以马上吃东西解饥;在此基础上引导他独自玩的习惯。但要注意二个极端,在此年龄培养过分独立的习惯会造成独断独行;强迫他独玩而孩子又不能适应,使孩子产生讨厌的情绪。

  衣着随活动及气温变化而添减。

  孩子正玩得高兴的时候最不喜欢别人打断游戏(如穿衣、脱衣),所以在他独玩之前要他遵守约定“玩前把衣服脱去一些,天冷时马上穿衣,天热时马上脱衣”,总之要养成随时调整穿着多少,这样才可避免伤风感冒,如果在这年龄不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则长大后更难以养成。 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大多数活动,包括学习,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很可能是成人喜欢以“简单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从幼儿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2~3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

  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二是,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洒在身上。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听话”、“犟”。 三是,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岁的幼儿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首先,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

  人的一生中,有一些关键点非常重要,甚至是幸福与不幸的转折点。中国家长教育工程归纳了人生“8个关键点”,包括0~3岁、5~8岁、青春期、恋爱择偶期、结婚头5年、结婚5~15年、中年、老年等,每个关键点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我们将人生的第一个关键点定义为0~3岁的习惯养成期,这一时期孩子形成的性格、品质等,将影响他们一生。”中国家长教育工程惠州指导中心专家说。

  理论

  3岁时性格影响成年后的表现:俗话说 “3岁看大,7岁看老”,那么,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1980年,英国卡斯比教授等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的幼儿进行了面试,让每个幼儿都回答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答题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 “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

  2003年,当这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对他们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当年“充满自信”型的幼儿,他们小时候十分活泼和热心,性格外向。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当年“良好适应”型的幼儿,小时候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沉默寡言”型的幼儿,如今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使自己受伤的事情。

  而当年“坐立不安”型的幼儿,小时候的主要表现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

  当年“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卡斯比的实验说明,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0~3岁这段时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尤其是习惯的养成。”该专家说。

  0~3岁的教育重点是非智力因素养成

  “其实更科学地说应该是重点关注0~6岁的习惯养成期,我们之所以要强调0~3岁,是因为中国的家长对0~3岁孩子的教育存在非常多的误区。”该专家说,误区之一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其二,认为0~3岁孩子的教育重点是智力开发,因而忽视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其三,中国很多家庭0~3岁孩子的教育主体是爷爷奶奶,因为中国隔代教育的特色,老人溺爱孩子,造成0~3岁的孩子性格教育的缺失。

  该专家告诫家长:“如果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科学的早教方法,那么请你把0~3岁的孩子的教育重点放在孩子人格、性格、情绪、独立意识、责任心、意志力、控制力、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上,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德行好、受人欢迎的孩子,这一点就足够了。”

  “可怕的2岁”怎么度过?

  在早教知识中,有个说法叫“可怕的2岁”,指的是在2岁左右,宝宝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很不好带。在这一阶段,宝宝执拗、显示自己的权利以及对父母进行试探都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的时间通常在孩子14~18个月期间,至少会持续6个月。

  “‘可怕的2岁’不是不可避免的,那些慈爱但态度坚定的歪歪兔取得好结果。而慈爱且对孩子过度纵容的父母,通常不得不经历‘可怕的2岁’。”该专家说,研究表明,孩子被宠坏通常发生在2岁以前,最好的养育方法要求父母要始终充满爱心,但要态度坚定。“只有当孩子明确地知道家里是父母说了算,而不是孩子说了算时,事情才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何预防和调整坏习惯?

  实践证明,如果0~3岁时没有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情绪,孩子3岁以后可能会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学习上,写作业拖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粗心,不爱动脑、一问三不知,缺乏上进心、学习不主动,成绩不好;情绪上,暴躁、不听劝阻,以自我为中心、稍不满意就大吵大闹;品质上,说话不算数,撒谎,顶撞父母,偷拿家里或者同学钱物;生活上,不做家务、不讲卫生,挑食,缺乏时间观念,生活不规律;兴趣上,对网络、电视痴迷。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3岁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培养哪些好习惯,请大家多多关注歪歪兔,我们会随时更新更多更好的关于医学知识、医疗招聘及考试辅导等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本文2~3岁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培养哪些好习惯?由歪歪兔早教小编整理编辑——歪歪兔情智乐园幼儿早教产品,每月一套幼儿早教主题产品,从关键期的6大领域发展为重点,同时配合关键期的能力训练和各个阶段的行为习惯能力培养等相结合,培养宝宝好习惯好性格。